中大研究: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受人为影响严重
香港鲸豚研究计划的数据显示,本港中华白海豚数量由2003年的158条,急降至2020年的37条,引起广泛关注,主因包括填海工程导致丧失栖息地、污染、渔业活动和高速海上交通等,但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其数量,及海岸保护区能否有效保护海豚,一直未有充分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团队针对大屿山附近六个水域,分析多种可能影响海豚数量的因素,发现北大屿山一带的海豚受填海、高速船和水质污染的影响最为严重,该海域经历了巨大变化,包括兴建机场第三跑道、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和东涌填海等,导致牠们的栖息地严重减少,相对而言,大屿山其他海域所受的影响较轻。研究结果最近于国际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发表。
研究团队成员包括中大环境、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IEES)副所长戴沛权、IEES名誉高级研究员李成业、IEES名誉研究员梁沛健,及地球与环境科学系前研究员袁诺临。他们分析了1996年至2020年间大屿山附近六个水域的环境因素,包括海面温度、水质、高速船数量、填海造地资料和渔获量等,以评估其对中华白海豚种群的影响。研究获机场管理局「改善海洋生态基金」资助。
香港过往对中华白海豚的监测侧重于东部水域,对于牠们主要栖息的西部水域却缺乏长期的持续监测计划,故针对该水域25年以上的长期数据进行样线法调查,能更准确了解香港海豚的种群趋势。团队採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主成分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并与传统方法比较,从而更全面地了解情况。
是次研究揭示了海豚数量下降的严重程度,及海岸保护区未能有效保护海豚。报告指出,儘管设立了北大屿山海岸公园,但由于栖息地持续退化,现有保护措施显得不足。此外,最近公布的机场城市新规划大力推动游艇经济产业,将进一步加剧对海豚栖息地的干扰。
团队强调,了解近期强烈干扰对海豚的影响具有全球意义,特别是深圳、厦门、海南岛、越南北部湾和柬埔寨等地区。这些区域因密集的人类活动和快速的经济发展,对海豚构成巨大威胁。这项研究不仅为这些特定地区的海豚保育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亦希望在国际层面推动野生动物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发展。
梁沛健认为,採取全面措施保护海豚迫在眉睫,相关政府部门需要透过全面、以科学为导向的策略,优先保护栖息地,规范有害行为,以减少对中华白海豚造成的人为压力,扭转其数量下降的趋势,才能确保其延续,维护海洋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