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花儿,冬天换了种姿态绽放!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你还记得小时候

  家里“祖传”的印花床单吗?

  花是自然界美好的象征

  人们对于花儿的钟爱

  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隆冬岁月,自然的花期有尽时

  河南的能工巧匠们却以巧夺天工的技艺

  让花朵换了一种形式

  以非遗技艺呈现

  在岁月的长河中永恒盛开

  快来看看河南这些“不谢之花”吧

  洛阳牡丹瓷

  洛阳,享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以牡丹文化著名。

  早在东汉之后,洛阳就是古代商道“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瓷器从这里走出国门,载着中国文化远播海外。牡丹瓷,因制造牡丹而得名,是一种将洛阳牡丹文化与中国古老的陶瓷工艺有机融合后诞生的新派艺术陶瓷。

张光辉 摄

  洛阳牡丹瓷,又称李学武牡丹瓷,是以洛阳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牡丹为原型,通过一团瓷泥和一双巧手,生长出来的动人“鲜花”,再现了牡丹芬芳艳丽的姹紫嫣红,全新演绎着牡丹亘古不变的富贵吉祥。

张光辉 摄

  远观牡丹瓷,只见花瓣层层叠叠,红的热烈,紫的浪漫,白的纯洁,宛如真花盛开在瓷面之上。近看则更觉惊艳,花瓣薄如蝉翼,线条柔美,仿佛能感觉到那份娇嫩与柔软。而花蕊与叶片的刻画更是细腻入微,栩栩如生,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张光辉 摄

  开封汴绣花朵

  汴绣也称“宋绣”,是流行于河南开封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因产生于北宋的都城汴京开封而得名。北宋时期汴京刺绣业兴盛,已达到较高的技艺水平。

  汴绣的一针一线之间,是时光精雕细琢的惊艳。明代屠隆《画笺》有言:“宋之闺绣,丰神宛然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

  前不久,河南开封,一位专注于 “汴绣” 的老奶奶正精心绣制菊花图案,绣品竟引来一只真蝴蝶翩然而至,足以彰显汴绣花朵的精妙绝伦与逼真神韵,自然生灵亦为之倾慕。

  开封汴绣是刺绣与绘画的完美融合,山水远近之趣,花鸟绰约之态,楼阁得深邃之体,人情具瞻眺生动之情,绣中佳者较画更甚。

  汴绣长于绣制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传统题材,同时也精于摹绣名画,其绣作形象逼真传神,针法严谨工致,技艺精巧细腻,色彩古朴典雅,是刺绣艺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2008年,汴绣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汴绣《满园春色·牡丹》

  灵宝面塑花朵

  灵宝面塑由来已久,据考证明清时期已有。早期面塑被人们用作正月十五赶会“晒神”的祭品。凡参加庙会的人,为了表示对神灵的虔诚,常常轮流主持庙会,轮到哪户人家,哪户人家就把当地的“巧巧”(面塑艺人)请到家里捏“窝窝”,也就是面塑,做好后摆在庙院当中供神享用,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制作面塑时,要在中间做一组较大的面花,如:龙、凤、莲花、牡丹等,取其“二龙戏珠”、“太子坐莲”、“凤戏牡丹”之意;四周配以各种人物、花鸟、草虫走兽等,寓意婚后美满幸福,多子多福。

  艺人们就地取材,常常使用身边常见的绣花针、梳子、剪刀等工具来刻制花纹、辅助造型。造型做好后用竹签插在面糕上入锅蒸熟,蒸熟出锅后还要调制各色染料,涂上颜色,花红草绿,各种人物栩栩如生。灵宝面塑于2015年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三门峡捶草印花

  捶草印花是三门峡市陕州区一种古老的印染方式,相传起源于明清时期,是当地较普遍的一种印花技艺。

河南工人日报 卢键 摄

  制作时,把一种学名叫“太阳花”的植物夹在白布里,用木棒槌打出汁液,使其叶脉纹路渗印在白布上,便形成了花纹。捶草印花工艺诉说着民间手工技艺的闲适与诗意,是陕县西张村镇人马寨村“三宝”之一,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河南工人日报 卢键 摄

  锤草印花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是三门峡人民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与创意表达,每一块印花布都诉说着古老的农耕故事,承载着质朴的田园情怀。一棵小草、一个棒槌、一块粗布,演绎出一幅幅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卫辉花馍

  花馍又称馍花、礼馍、枣馍等,卫辉市花馍制作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传承,逐渐形成了造型生动、制作精巧、花饰丰富、口感筋道等特色。近年来,花馍市场需求日渐旺盛,深受人们喜爱和追捧。

  蒸花馍是一项传统的春节习俗,热气腾腾、造型精美的花馍象征着吉祥如意,也饱含着满满的幸福感。

  制作花馍通常需要用到寻常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工具,通过切、揉、捏、挑、压、搓、拨、按等制作手法,经发酵、揉面、捏花、蒸制、装饰等一系列工序最终完成。想把花馍做得精美,除了要有巧妙的构思外,更需要反复的练习。

  在新乡地区,除了过年,贺喜、祝寿、探亲、祭祀等重要节日,红白喜事也有送礼馍的习俗,而受赠者也要以“回馍”的方式表达对赠送者的谢意。

  剪纸窗花

  剪纸是以纸张等材料,以剪刀、刻刀为主要创作工具,剪刻成各种各样图案,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的作品,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民间镂空艺术形式。

  剪纸题材很多,寓意很广,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

  2021年,剪纸(彰德刻纸、石林剪纸、卫滨区剪纸、召陵区剪纸、河洛剪纸)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卫滨区剪纸”传承人杨庆锋作品

  剪刀在红纸上灵动游走,纸屑纷飞间,一朵朵精美的花朵跃然而出。剪纸窗花的花朵造型简洁而富有神韵,或对称规整,或夸张抽象,无论是贴在窗棂上迎接新年,还是作为装饰点缀家居,都能营造出浓郁的喜庆氛围。

  这些与花相关的非遗工艺

  是河南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们跨越时空

  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传承与创新

  让每一个邂逅它们的人

  都能领略到河南这片土地上

  永不凋零的繁花盛景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