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门峡:“继承+创新”让仰韶文化“活”起来

仰韶文化被称为点亮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对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构建文化意义上“最早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0月17日,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发来贺信,让各地关于仰韶文化的研究和研学活动掀起了又一个高潮。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重要的新石器文化之一,距今约7000—5000年,因1921年最早发现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是我国发现和命名最早的一种考古学文化,也是我国新石器时期延续时间最长、分布和影响范围最广的史前文化,其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南部为中心。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又分为几种类别,主要有甘肃大地湾、西安半坡、三门峡庙底沟、郑州大河村以及山西西王村等。目前,全国已调查发现同类遗址1万多处,发掘近300处,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统一的文化特征。

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及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十分精致。仰韶文化时期的农作物以栗和黍为主,饲养家畜主要是猪、狗等,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出土文物以陶器、磨制石器和骨器为主。仰韶文化时期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制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

仰韶文化孕育了成熟的粟作农业,以彩陶为代表的物质文化空前繁荣。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晚期就开始了早期城市化进程,仰韶文化研究是探寻华夏民族起源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关键所在。仰韶文化出土的陶器以彩陶最为典型,所以又称“彩陶文化”。

仰韶彩陶

在仰韶文化出土文物的大家族中,彩陶无疑是数量最多的。彩陶,无论是它所代表的时代意义,还是它所传承的文化价值,都应该是仰韶文化出土文物中的佼佼者。

仰韶文化早期的彩陶颜色多以红底黑彩或紫色为主;中期开始流行先以白色、红色为底色,然后再加以黑色、棕色、红色的纹饰。其图形主要有人面、鱼、蛙、植物等远古时期人们经常接触的动植物和抽象的几何形,如三角形、圆形等。除此以外,圆点、曲线、涡纹、弧线和一定数量的刻画符号等也较为常见。

仰韶文化的彩陶艺术以庙底沟和马家窑彩陶为代表,它们既是彩陶艺术达到顶峰时期的代表,也是整个仰韶文化彩陶的杰作。其中,庙底沟彩陶不仅色彩绚丽、纹饰精美、图案精巧、器型优美匀称、艺术境界高雅,而且传播广远,北到河套地区,南过长江,东到大海,西至河西走廊。独特的时代与地域风格、不同的审美信仰和风俗,见证了中华民族史前人类心灵的交融和民族大融合,被称为“中国史前艺术的第一次浪潮”。

庙底沟风格彩陶成为“最初的中国”一体化进程最靓丽的符号,约5300年前,庙底沟类型核心地区出现社会动荡,中华文明向四方辐射进入了更辽阔的空间。

仰韶文化“活了”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出土陶器的代表性器物。过去的多数观点都认为尖底瓶是一种汲水器、祭祀器。而在仰韶村遗址的第四次发掘中,科研人员对出土的8个尖底瓶的残留物(距今约6000—5000年)进行了初步分析,采用对陶器进行非损伤性、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获得了古代酿造谷芽酒和曲酒技术的证据。从而证明,仰韶村遗址出土的尖底瓶也可用于制作发酵粮食酒。

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尖底瓶残留物,很可能是以黍、粟、水稻、薏苡、野生小麦族(仰韶五谷)和块根类植物为原料制作的发酵酒,采用发芽谷物和曲发酵两种酿酒技术。今天仰韶酒正在使用的九粮酿酒技术,正是对7000年前仰韶人用“五谷”酿酒技术的传承和创新。这种酒用研制的彩陶尖底瓶(或平底瓶)包装,去年销售额已经达到50亿元,也就是说有4000万个仰韶尖底瓶酒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成立于2010年的河南仰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就是一家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仰韶文化彩陶技艺的公司。该公司开发生产的仰韶彩陶产品先后获得多项奖项,彩陶尖底瓶、双联壶、舞蹈人纹饰彩陶盆等成了许多博物馆的展品或藏品,高仿的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彩陶缸被北京一家收藏机构收藏。

除了仿制或复制仰韶文化各类型遗址出土的代表性器物,为各有关博物馆或收藏家提供产品以外,该公司进一步挖掘仰韶彩陶的艺术资源,以仰韶文化彩陶代表性纹饰为基本元素,开发出了丰富多样、贴近当代人生活的茶具、餐具、酒具、用具;打造城市休闲文化雕塑项目,从地面铺装、文化景观、亮化工程和创意雕塑入手,开发出了充满仰韶文化彩陶元素的文化地砖、彩陶花盆、彩陶景观灯、文化浮雕、喷水景观、彩陶景观座椅等彩陶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先后在郑州、三门峡和渑池县城等地方的基础设施中使用。这些独具特色的仰韶文化元素不仅扮靓了城市,还弘扬了仰韶彩陶文化的艺术魅力,为当代人的生活留下了历史的记忆。

多年来,该公司还通过研学项目,为国内多家大专院校打造教学产品,培养人才。该公司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制作的仰韶彩陶仿制品,成为给北大学生讲课的教材;为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教育厅制作的仰韶文化教学课件成为该省关心下一代工程的历史课本;利用自己的仰韶彩陶研学项目,为韩国安东科学大学和釜山东亚大学提供实验场地,为中韩文化交流培养人才,2015年至今,已经举行了3次研学旅行。

该公司还与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培养彩陶制作学生。至今,先后共有9届100多名毕业生前来学习彩陶制作技术,有的回去以后成为当地的彩陶制作带头人,有的选择在这里就业,一些人还成为该公司的技术骨干。

多年来,该公司还先后与河南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院校开展彩陶研究和制作技术业务交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仰韶彩陶研制或教学人才。彩陶走进了课堂,成了会“讲课”的活教材。

2019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亮丽的仰韶彩陶复制品摆放在河南园里的花丛中,彩色的陶器,盛开的鲜花,相映成趣,别致高雅,不仅为河南园的园艺艺术增添了美景,也成了会说话的中原远古文化“代言人”。

近年来,仰韶文化复制、仿制和创意彩陶成了当地的文化使者,不仅先后在国内不少城市展销,从河南郑州到广西南宁,从北京到台湾,都留下了仰韶彩陶的绚丽身影。这些产品还多次出国展览,走向了世界。先后到瑞典、英国、法国、吉尔吉斯斯坦、泰国、韩国等国出访展览,为仰韶文化走向世界开启了大门。

2021年10月17日,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发来贺信,对100年来我国几代考古人取得的成就、作出的贡献、发挥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广大考古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为弘扬包括仰韶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行方向。

受此鼓舞,各地关于仰韶文化的研究和研学活动掀起了又一个高潮。

——钻木取火、磨制石器、陶器彩绘、彩陶拼图……在渑池县仰韶文化博物馆、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体验着一个个研学项目,探寻着关于彩陶的奥秘。与此同时,在这里围绕仰韶文化实施的“七个一”工程(博物馆升级改造、遗址核心区保护与环境整治、安特生纪念馆建设、仰韶村文化旅游区建设、研学项目、产业园建设、仰韶文化节筹备)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大地湾博物馆创意的彩陶“小祖宗”在天水古城麻辣烫吃货节一亮相,“小祖宗”活泼生动的形象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观看,拍照打卡,以至于冲上抖音热搜,热闹的场面通过直播,迅速传播至全国。

——半坡博物馆节假日打造的“趣味研学”以仰韶文化考古体验和陶器捏制为主题,使来馆研学的中小学生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三门峡仰韶文化研究中心面向全国发起的“仰韶文化遗产创新保护传承联盟”倡议,引起了仰韶文化覆盖区域内的数十家仰韶文化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的热烈响应;该中心举行的“龙舞仰韶文化年——仰韶文化知识有奖趣味竞答”活动全国有100多万人参与竞答;在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公司、华为云计算技术公司在深圳联合举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暨华知大模型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他们倡导的“人工智能+仰韶文化”大放异彩。

——今年奥运会期间,由仰韶彩陶技艺传承人精心制作的“花开奥运”仰韶彩陶盆应亚奥理事会邀请,亮相“巴黎盛宴·2024广州——巴黎大型文化体育交流活动”。花瓣纹彩陶盆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的典型彩陶,它花花相扣、瓣瓣相连,寓意各国体育健儿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用中华书法文字与巴黎奥运主题标识有机融合,象征华夏文化与奥运合璧双赢的吉祥喜气。

……

激活了的仰韶文化,从它的诞生地开始,正在一波一波向各地辐射。这个距今7000年的古老文化正在中华大地上“活”起来、“火”起来!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