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福建的血性与风骨!
当我们谈论福建之“福”,是“绿水青山”、“山海人家”之福,也是“奋楫扬帆”、宜居宜业之福;再就是存在于这座城市街头巷尾、日常烟火之福,是守望相助、远亲近邻之福。然而,在福建,还有一种福,叫“为天下人谋永福”。
黄花岗烈士林觉民在《与妻书》中说:“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如林觉民这样的热血青年、一代精英,为追求民族进步、人民幸福不计生死,这是闽人的一种血性。这种血性,是千百年来有识之士忧国忧民、胸怀天下、报效国家的精神延续,亦是个人与家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观体现。
林则徐,一生命运多舛,几经沉浮;禁烟抗英,屡遭诬陷,几次被贬,花甲之年,流放边疆。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他始终胸怀大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人生的低谷,他活出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开荒囤田,兴修水利,戍边新疆,造福万民。
当这种血性与海洋文明所塑造的立足闽海、放眼世界的格局相融合,与时代风云相激荡,便发出照耀历史的光芒。
今年7月,**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来到福建博物院,讲述了黄花岗烈士林觉民《与妻书》的感人故事。随后,福建博物院设展“《国家宝藏》——福建博物院文物特展”,其中就有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与妻书》真迹,它静静地摆放在玻璃柜里,迎来一批批的参观者。
林觉民,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他的《与妻书》写于1911年,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林觉民为了国家的未来,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革命事业。在知道自己可能一去不复返的情况下,他给深爱的妻子陈意映写下了这封信,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一封遗书,道尽了缱绻缠绵的深情。一封情书,写尽了民族危亡的忧愁。存亡之际,无数有识之士为了家国天下,选择了慷慨赴国难,为天下人谋永福。
时至今日,中国人民创造的成就已经远远超出了林觉民那一代革命者的设想。
林徽因身上有着数不清的光环,美丽动人的外表和诗书才气引无数人瞩目,留下了作品《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除此之外,林徽因更是一个画家、一个建筑家。这位才女,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气质,成为民国时期一颗璀璨明星。
在建筑、美术这一卷中,你能看到林徽因作为营造学社的一员,是怎样参与推动了中国古建筑的发展,掀开中国古建尘封的历史,让那些曾经锁在深闺无人识的塔楼与园林重新绽放光彩。
晚年,病痛一点点地折磨着林徽因。她凭借着一腔热血,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呕心沥血设计共和国国徽,把最美花环雕在纪念碑上。
在北京古城墙要拆除时,病得弱不禁风的她,仍拍案怒斥,撂下“你们会后悔”的狠话。
研究敦煌边饰,培养出了像常沙娜这样的一代宗师。
如今,八宝山松柏依旧葱郁,如海的白花装点着林徽因的墓地。林徽因才情诗意的人文情怀和为国家兴亡奔波的治学精神如“人间四月天”闪耀在千千万万个国人心中。
这是黄花岗烈士林文的《感怀》(之一)。在黄花岗烈士中,福建籍的有19人,其中才华出众的10人被称为“福建十杰”,他们是:林文、方声洞、林觉民、林尹民、陈与燊、刘元栋、陈更新、陈可钧、冯超骧、刘六符。林文是“福建十杰”之首,留下的诗作虽然只有十几首,却都是满纸忧愤。
1911年初春,病中的林文收到黄兴的信件,称“事大有可为,请偕同志来”,顿时大感振奋,不顾病体未愈,即刻召开支部会议,决定与林觉民等一起回国筹备起义。4月23日,林文与林觉民动员和组织了数十名在日留学生由香港潜入广州,27日发动起义。
起义之前,他不计个人安危,主动加入先锋队,他说:“我担任革命军中的前锋,长驱扫穴,以光复神州。”起义之际,他明知必死,却说:“革命党之血,可以灌溉于无穷。”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曾赞“林时塽则为内外干才”,追认他为“大将军”。
林文牺牲后,其家被抄没,著作文稿皆散失,仅遗诗数首传世。目前唯一可见的墨迹为其致“组群”(吴万里,号组群)的信札。虽是“札”,却通篇未谈家事,所言及者,皆忧心国家天下之大事,舍身救亡之心志,爱国爱民之热情,乃时代俊杰也。
“何堪更回首,坠作自由花!”如同林觉民《与妻书》之“为天下人谋永福”。林文、林觉民这样的热血青年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于危难之际显身手。他们无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福建“血性”的底色。
虎门销烟,中外震动。由于朝廷软弱,1842年,林则徐被充军新疆伊犁,在西安与家人告别时,写下七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提起林则徐,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他是那位在广东虎门销毁鸦片,拉开中国抗击西方列强侵略序幕的民族英雄。但“英雄”的光环也容易使人忽视他还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晚清有志之士。“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海国图志》就是受他的启发而写下。左宗棠一手创办的福建船政,正是对林公遗愿的践诺。
林则徐的一生可谓传奇。十四岁考中秀才,二十岁成为举人,二十七岁,高中进士。为官任上,他始终以国计民生为头等大事,用自己的学问、才能和品德,探索救国图存之道,成就匡世济民的大业。
1987年,联合国把林则徐虎门销烟结束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今天,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还可看到林则徐的巨型人物铜像,底座上铭刻着几个醒目的汉字:“世界禁毒先驱林则徐”,以及英文的“Pioneer in the War Against Drugs”,代表着林则徐的禁毒精神熠熠生辉。
林则徐出自鳌峰书院,深受经世致用的思想的熏陶。应该说,闽人血性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得益于唐宋以来,福州所受到的传统文化的滋养,个人与家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观的浸染。
他的英雄气节、格局眼界以及民生情怀,穿越历史的烟云,激励着世代后人,也浸润着这个伟大的时代。
“先祭谷公,后祭祖宗。”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群众植下的满岛木麻黄,如今已长成防风固沙的茂密森林。他也成为老百姓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历史的长河中,福建人民谱写着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位烈士——林祥谦;福建唯一长征女英烈——吴富莲;抗日战场上的华侨“花木兰”——李林;用生命捍卫祖国领土——陈祥榕……福建的血性,流淌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英雄血脉,成为八闽文化最坚实最强大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