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闽清人问:吃了“梅”?该怎么回

对于闽清人来说,无论何时与人会面,最有亲切感的寒暄一定是那句:“吃了没?”

闽清人是会吃的,他们喜欢汇聚山海于一锅,有来自山里的、海中的、树上的,用日常可见的食材,成就出地道的闽清风味。

炣,是闽清人对烹饪的一种独特方式,以自制手工豆腐加入海蛎、虾干、干贝等食材,慢火细炖,保留了食物的原汁原味。

一碗外表诱人,内里滚烫的炣豆腐,闽清人逢年过节都得吃上一道,不仅满嘴流香,而且暖心暖胃。

猪脚油腻,用草籽柴可以吸走肉中多余的脂肪,使得肉汤清亮醇和,而猪脚吸收了草根的药性及味道,软烂清香,肥而不腻,增添食欲。草籽柴的融入,让汤与肉的色、香、味,都特别了起来。

橄榄的酸味和猪肚的鲜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味,橄榄炖猪肚的汤汁清澈,味道鲜美。橄榄中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深受闽清人的喜爱。

草根配猪脚、橄榄配猪肚,用时间熬煮出的味道,是闽清人最难以忘怀的。

在吃鸭这件事上,闽清人毫不含糊!在溪边戏水的番鸭,摇身一变,就成为闽清的代表。

处理好的番鸭与八味药材一起炖煮,吸收了药材的香气和精华的八珍炖番鸭,是闽清人桌上美味又滋补的佳肴。

鸭肉置于蒸屉上,蒸屉下方藏一块大碗,收集鸭肉蒸制过程中渗出的精华,便成为了色泽金黄的鸭露。

一只七、八斤鸭子大约能蒸出一整碗浓郁的鸭露,番鸭露一滴水不加,却十分鲜美。

番鸭切块与米饭一起烹制,番鸭的肉香与米饭的香气相互融合,每一口米饭都充满了浓郁的肉香味。

传承了800多年的香糟鸭,是用就地取材的番鸭,经红酒糟腌制,色亮味醇,加之数百年来民间技法不断完善,渐渐成了闽清特色风物,当地亦有「无香糟鸭不成席」的说法。

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孕育着闽清本土的丰饶物产,糟菜、橄榄、茶口粉干并称为「闽清三宝」。

闽清糟菜传统工艺是由芥菜晒干加盐和酒糟在坛子里发酵而成,其味甘酸香醇,色香味俱全。

糟菜可以单独食用,也常被用来炒菜、煮汤或作为配菜,如糟菜炒粉干、糟菜炖上排等,是闽清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

闽清橄榄品种众多,其中以鲜食为主的檀香橄榄为果中极品。其果小而圆,肉厚而质脆,初尝稍带苦涩,嚼后清香甘甜,回味绵长。

当地人还常以橄榄作为炖汤配料,炖好的橄榄排骨汤,打开盖子就是一股浓浓的橄榄香味,汤汁入口甘润,排骨也很鲜甜。

茶口村优质的井水、精细的做工以及精良的选料,造就了茶口粉干的卓越品质。粉干洁白匀长、细润柔韧,久煮不烂,翻炒不粘不碎。

在闽清,大街小巷遍地都有粉干的身影,糟菜粉干、老鸭粉干、番鸭粉干、炒粉干、拌粉干、煮粉干......闽清人的生活日常,几乎都和粉干有关。

到闽清,除了问你吃了“梅”,还要问你一句逛了“梅”?

闽清氤氲的温泉、涓涓细流的梅溪、自然原野的九野小镇、山野与古厝并存的“心上莲”,予人远离城市喧嚣的悠然自得。

闽清千年历史沉淀,底蕴深厚,千年文庙屹立不倒,见证了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文化三宝如璀璨的星辰,代代相传。

当食物成为刻度,丈量我们的生活,那幸福的答案,就在不容错过的人间“梅”味里。

来闽清,你吃了“梅”?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