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你听说过多少?

   福鼎是福建的美食名城。都说食在福鼎,无非是指福鼎的东西好吃,在福鼎随时随地都能吃到好东西。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你吃过的美食当中,你听说过它们背后的故事吗?

 芋蛋丸

          芋蛋丸的制作方法据说传自闽东福鼎治下的西昆村,那里居住着孔子的后裔,每年孔子诞辰日,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孔典礼。可是有一年闹旱灾,一时拿不出祭品来。那时人们家里都没有别的粮食了,只剩一些马铃薯,因为马铃薯好种也好储存。于是便有聪明的人提议用马铃薯来制作祭品,他们将马铃薯煮熟了打成泥,用这些薯泥捏成猪头呀羊头呀等等各式各样的祭品。但是这时候又遇到了一个难题,祭品是捏出来了,却容易散。想尽各种办法之后,终于有个老奶奶想到了用淀粉作黏合剂,便一下子做成功了。等祭完孔子,人们又将这些祭品捏成小个煮了吃了,发现这原来是一道美味,于是便传承下来,渐渐发展成现在这种芋蛋丸子。

   锅边糊

     相传,戚继光打击倭寇时,百姓为慰劳将士,浸米磨浆,准备精制各种粿食。忽然,一匹快马带来紧急军情,谓倭寇正策划偷袭戚家军营,戚继光乃决定提前拂晓出击。然而未干的米浆做不了粿,百姓匆忙间将做馅用的肉丁、香菇、虾干、小白菜、葱放入锅里煮成汤,待滚沸再倒入米浆搅拌,让将士吃米糊以暖暖身子,没想到竟大受欢迎。一位老人盛了一碗给戚将军。“老人家,这是什么呀?”“锅边糊。”锅边糊就是鼎边糊,闽方言把锅叫做鼎。

西阳肉丸 

  

     西阳肉丸,原先叫肉圆。相传明初,南京丹徒县城郊有位青年叫吴旺三,他结识了邻村一位苏姑娘,俩人情投意合,乃至谈婚论嫁。想不到同村的董七也看上苏姑娘,扬言非她不娶。董家是村中大户,有钱有势。下聘那天,吴董俩家相持不下,苏家十分为难。这时,苏姑娘发话,叫旺三、董七俩各从自家送来的猪腿上取一斤瘦肉,现场做一道菜,招待来苏家贺喜的一桌客人,谁完成的好,她就嫁给谁。董七聪明,将瘦肉切成肉丁,熬了一小锅肉粥。旺三想了想,把瘦肉剁成肉酱,然后与番薯粉和在一起,煮了十碗酸辣可口的肉羹汤。客人分别吃了肉粥和肉羹汤,一致称赞旺三的手艺高。人们问旺三这道菜叫什么?他不假思索地说:“叫肉圆!”因为它圆了他与苏姑娘的婚事。后旺三早逝,苏氏为避战乱,携子逃到福鼎西阳村,肉圆的手艺也从她手上一代代传下来。由于圆与丸在福鼎方言中同音,渐渐地肉圆便变成了肉丸。

 福鼎太极芋泥

          福鼎太极芋泥为清大臣挽回面子的故事,也十分动人。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任钦差赴广州禁烟。一天,英商设宴请林公,上了一道冰激凌。林公不谙就里,一口冰激凌,冻得他吞吐两难。英商们窃笑不已。几天后,林公回请英商,上了一道福鼎太极芋泥。芋泥呈淡紫色,金黄色的油麻、大红的瓜糖,将它装饰得像一件工艺品。英商们迫不及待地舀一勺送进嘴里,顿时一个个呜呜大叫,鼓着腮,摇头晃脑,跺脚翻眼,乱作一团。他们不知道,太极芋泥是蒸出来的,因为上面盖了一层猪油,无法冒热气,看是冷,里面却是七八十度高温,怎不烫的五脏如被火烧?林则徐为报一箭之仇而开心。

澎海

          澎海是一道羹汤,一般是用新鲜海产品制作而成。而福鼎的羹为什么会称为“澎海”呢?传说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福鼎避难讲学期间,十分勤奋,经常穿梭于太姥山、秦屿潋城、桐山及海边黄岐等地,不是著书就是讲学。夏日的一天他从太姥山来到了黄岐,由于道路艰难,朱熹奔波了一天后精疲力尽,虽饥饿难耐却吃不下。主人无计可施。此时朱熹的门人高松建议说“何不煮一碗鱼汤给先生充饥?”主人恍然大悟。女主人取出家中仅剩的一片黄鱼肉,切成丁加上鸡蛋清煮了一碗汤。说来也怪,朱熹食用了这碗热气腾腾、看似海浪翻滚的鱼羹汤后心旷神怡。他听着大海的涛声,心潮澎湃,连续写下两个“澎湃”,第三个却写成了“澎海”,此后这道羹汤就演变成“澎海”了。

 白玉板

     在福鼎,海蜇皮还有一个名字叫“白玉板”。正是这个名字,使福鼎海蜇走进北方内陆地区,走进皇家宴席。说的是清乾隆年间,福鼎举人王锡龄到京都参加考试,虽名落孙山,但其才学受到当朝宰相刘墉的赏识,被聘为相府馆师。他所收学生大多是王公大臣的公子,包括乾隆的三皇子。王先生生活拮据,一日三餐只配自家带去的虾苗和海蜇,但他爱面子,所以每次都一个人躲在书房内吃饭。一天中午,三皇子和刘墉的二公子放学后发现王先生在房间内独自享受美味。他们尝了一口后胃口大开,问起菜名,王先生急中生智,道:金丝钩和白玉板。两位王孙公子回府后,喊着要吃。乾隆皇帝随即传旨王先生带“金丝钩”“白玉板”到金銮殿。平常吃腻了大鱼大肉,一旦尝到那咸里带香、韧中带脆的海味,无不颊齿留香。乾隆皇帝立即下旨:福建总督衙门每年向皇宫进贡金丝钩、白玉板各一万罐,不得减少。从此以后,福鼎的金丝钩、白玉板便走进皇家宫廷,名扬海外。

 御豆

         御豆,因为豆荚像鲫鱼,俗称鱼豆,又名皇帝豆、状元豆等。关于御豆名称的由来,福鼎民间流传着一段故事:昭明太子在福鼎寻幽访胜时迷了路。这时已是午时,他肚子饿了。只见丛林中一缕炊烟袅袅升起,随从找到主人说明来意。老汉笑着说:“山野人家,没什么待客,只窗前一架豆子。”于是老汉摘下煮熟。太子吃后,赞不绝口,说这是天下第一豆。太子回朝后还时常思念在桐山野外吃到的这种豆,遂派人下来寻访,终于找到种豆的老汉。从此老汉年年向上进贡,而附近的乡村闻知此事,也都种起这种豆,就俗叫做“皇帝豆”,也称“御豆”。在福鼎,以御豆为原材料加工制作的美食,常见的有风味糕点御豆酥和御豆饭。

前岐三角饺

    三角饺是福鼎市前岐镇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名小吃。创始人名叫廖天贵,绰号“流涕贵”,出生于民国初年。廖天贵家里是做小吃生意的,他从小就在店里帮助父母跑堂。成年后接过父母的营生,把小吃店打理得更红火。他想许多人喜欢吃饺子,也有许多人吃汤圆,但是很多人却只喜欢其中一种,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和顾客交谈,他终于明白,饺子皮煮熟后太硬不好吃,而汤圆皮是糯米做的会粘牙所以有的人不喜欢。于是,他用糯米、籼米、粳米三种米按1∶1∶1的比例来做饺子皮,这样做出来的饺子皮既柔软有粘性又不粘牙,他还对饺子的馅料和外形进行改良,这样即使到了晚上没卖掉里面的馅料依然新鲜,不会变味。1936年郑丹甫、林时勉等人在前岐一带闹革命,廖天贵也秘密参加了革命队伍,成为一位“红点户”,因为表现出色,四十年代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叫卖三角饺为掩护,出入国民党镇公所、茶楼酒肆、赌场、鸦片馆等刺探我党被捕人员关押地点及看守情况、国民党民团布防和调动动向等情报向党组织报告,并为各地党组织传递信息,为革命事业做出了特殊贡献,演绎了一段红色佳话。

 管阳“泥鳅面” 

相传南宋名臣陈桷受到奸相秦桧的迫害,避祸于管阳溪头。一次到广化寺游玩,因天色将晚,寄宿于乾头姓庄的一户人家。庄姓的当家见此人器宇轩昂,面貌不凡,就殷勤地招待。在陪陈桷聊天过程中,他得知此人不仅是朝廷大员,更是人人敬仰的大忠臣。待陈桷睡下,他回屋,唤醒几个儿子商量如何准备早餐款待陈桷。但是一户穷苦人家实在是拿不出好东西招待贵客。这时,第三个孩子急中生智,说道:“我们家后门山的田里有的是泥鳅,不仅好吃而且吃了很补。”当晚,一家人全部出动,去田里捉泥鳅。第二天早晨,一锅热气腾腾的泥鳅面让陈桷胃口大开,直呼好吃。此后,人们为了纪念陈桷,就把泥鳅面叫做“天地正气”。到明末清初时,反清复明的英雄,将泥鳅面推广到周边的县市,因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天地正气”的名字不敢叫,只能叫“泥鳅面”。

  

口口相传,真假且不必论。

但这个个动人的故事,

却让福鼎小吃更富文化色彩。

  综合编辑:V游君(转载须授权并注明出处)

转载自:太姥山旅游

文/福鼎小吃、图/陈维新、网络

 

阅读剩余
THE EN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