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夫镇成“世界样板”!是时候来南平了

近日,“2024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活动期间发布《2024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专题报告,《武夷山市五夫镇: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案例入选。

五夫镇自古就有“邹鲁渊源”之称,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朱子理学的形成地,朱熹在此从师就学长达40余年。其不仅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还跟随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焕发了新的生机。

游客服务中心广场上,精彩的歌舞引起掌声阵阵;潭溪上,寄托美好愿景的莲花灯顺水漂流;兴贤古街上,游客在各色摊位上停下脚步;流行乐、架子鼓、龙鱼戏在街边轮番上演,将千年古镇的夜色经济点亮……近年来,武夷山市五夫镇充分发挥文化高地优势,因地制宜推动“农、旅、文”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引擎。

2016年12月17日,这座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朱子雕像正式揭幕,雕像由**美院院长范廸安指导、雕塑系主任吕品昌领衔创作,在人物形象上,雕像以世界朱氏联合会提供的三幅朱子画像为蓝本,采用中国传统造像手法,深入研究朱子的精神品质,将朱熹儒家思想集大成者的形象最真实地再现在大家面前。

整个雕像广场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也象征着朱子学说与思想来源于中国大地、来源于山水之间,展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美学意境;雕像通体浑然大气,仪态典雅亲和,将工笔画的线条和雕塑语言的体积感相结合,更别具创意地将象征朱子一生研理立说的书卷书匣与雕像融为一体,让人在远观与近察中都能感受到朱子学说的丰富博大,犹如立身于中国文化的“文山道海”之中,用艺术的方式诠释了朱子精神,使前来瞻仰的人们获得身心沉浸的体验,感悟朱子思想的光辉。

“莲”的全身都是宝,由“莲”而生的中药材在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日常调养和养生保健中广泛应用。白莲是五夫特色农产品,通过发挥好当地“莲”的作用,五夫镇积极倡导荷稻轮作创新种植模式,发展莲螺鱼立体养殖技术,打造“田螺湾”、科力兴种业、稻香世界等示范项目。并结合“朱子文化”,打造朱子文化园,两者相呼应,打造国际型生态文旅康养度假区。

当地构建以朱子文化园为核心,万亩荷园、朱子梅园、葡萄园、猕猴桃园的特色“五园”,围绕“文旅+”的模式,让消费者进一步沉浸式体验文化与自然的融合。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70余年的人生中,朱熹在闽北“琴书五十载”,在孔孟儒学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的继承、整合与创新,创立了具有哲学意义的朱子理学,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并远播东南亚和欧美等地。始建于1183年的朱熹园,曾是朱熹著述、讲学之所,是朱子理学繁荣发展的无言见证者。

2021年3月22日,******来到福建考察,首日就来到了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朱熹园,详细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故地重游,鉴古知今,一路感慨于所见所闻,***表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殷殷嘱托,字字千钧。南平市积极推动朱子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致力于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标杆”,将延续八百多年的朱子文化融入当代生活、融入千家万户。让朱子文化用起来、活起来、新起来的热潮,正在闽北大地涌动。

在南平,县县有朱子,处处有遗存。武夷精舍、兴贤书院、考亭书院、星溪书院、紫阳楼、朱子社仓、寒泉精舍、朱子墓、五经博士府……140余处朱子遗存遗迹,每一处都是历史的见证。

“朱子文化在海内外影响广泛。”南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陈温萍说,“人类文明之花万紫千红。期待各国青年学者通过研习营活动,加深对当代中国的理解,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与‘朱子同行’,走‘朱子之路’研学文化精品线路,回顾儒学大家风采,探寻理学文化。”

从挖掘朱子文化“富矿”开始,南平市聚焦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挥“双世遗”和首批国家公园所在地的优势,以武夷山为核心,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为抓手,坚持规划引领、龙头带动、串珠成链、区域联动,全力打造大武夷文化旅游圈。

六大茶类,武夷有双。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武夷山的茶文化历史璀璨且悠久,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

唐时,武夷山属建州,华丽地出现在陆羽《茶经》里,并以蜡面茶而闻名。在唐代陆羽《茶经》中有记载:岭南,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甚佳。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宋代武夷茶脱颖而出,是北苑贡茶的主产区之一。茶出武夷,品甚佳。经过欧阳修、范仲淹、梅圣俞、陆务观、苏东坡、黄庭坚以及丁谓、蔡襄等名人的盛赞,武夷茶极一时之盛,茶百戏与斗茶盛行民间。

一杯茶,在风雨飘摇的南宋时期,依旧散发着幽幽清香,见证着这个时代“和”与“战”的焦灼,“理”与“欲”的对峙。

而在闽北,由朱熹创办或重修的书院中,这缕茶香,也伴着朱熹师徒,散发出理性与独立的馨香。《朱文公全集》记载:“朱子年少时,曾戒酒,以茶修德”。他还定下生活准则:“以茶养生,衣取蔽体,食取充饥,居止取足,惟障风雨”。

武夷茶名声日显,元代统治者将其正式纳为贡茶。监制贡茶的官吏在九曲溪四曲南畔兴建皇家御茶园,专门制作贡茶。御茶园布局恢宏,园的正面有仁风门,迎面是拜发殿,旁有精舍三十余间。

明末清初,武夷茶通过万里茶道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两大国际通道来到俄国、来到欧洲,一度成为中国茶的代称,成为上流社会的奢侈品。17-19世纪,以武夷茶为代表的中国茶被西方的东印度公司源源不断地贩运到世界各地。

一杯武夷茶,千年香,万里传。17世纪,万里茶路的驼铃声巧妙地联结了古老的东方与浪漫的西方。蛰伏于百年时代变迁,如今武夷茶再焕新生,搭建中外文化交融的新桥梁。

阅读剩余
THE EN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