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诚邀你来!我家有很多非遗


时隔三年
文化类视频创作者李子柒
更新视频漆器、竹艺、绒花
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她的镜头下,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触及万千观众,引起热烈讨论

说到非遗
怎么少得了福州呢?
这一次
我们一起看看非遗里的福州
福州脱胎漆器久负盛名,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三宝”。
雕漆,源于明代。清乾隆年间,制漆艺人沈绍安对其改良、创新,将脱胎技艺与髹漆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福州脱胎漆器。

福州脱胎漆器采用天然生漆,通过“脱去胎质,空余布胎”的工艺,并加以髹饰技法,使成品集轻盈与瑰丽于一身,在众多漆工艺品中独树一帜,备受喜爱。

“精巧叹加工,玲珑生万物。”郭沫若的诗句道出了福州脱胎漆器的器物之美。

自1898年以来,福州脱胎漆器先后在巴黎、多伦多、柏林的世界博览会上获奖。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福州,与脱胎漆器齐名的“闽都工艺三宝”包括牛角梳和油纸伞。

福州牛角梳的使用已有700多年历史,多选用南方水牛、黄牛和北方绵羊的角为原料,质地坚实、不易弯裂、不伤皮肤。

经过锯角、剔胚、打坯、画坯、开齿等多道工序,并融合传统漆画工艺技法精心绘制,创作出京梳、鸳鸯梳、烫发梳等140多个品种。

《本草纲目》中记载:“牛角,味酸咸、性清凉、无毒。”福州牛角梳以其色泽圆润、手感温润著称,具有按摩头部、促进血液循环、舒缓情绪的作用,深受福州人民的喜爱。

中国文学家郁达夫先生曾发出赞叹:“福州女子有此宝物格外标致起来。"其中的“宝物”,指的正是牛角梳。

身着传统服饰,头戴三条簪,撑着油纸伞,走在粉墙黛瓦的三坊七巷中,画中人的意境油然而生。


据《福州史志》记载,唐至五代时期,河南人王审知率兵南下入闽建立闽国,制伞工艺也由中原的江浙地区流入福州,距今已逾千年。
一把遵循古法制作的油纸伞,需要经过选竹、制骨、上伞面、绘画、上油等几十道工序,近一个月的制作时间。

选材上,伞骨选用三年生闽北毛竹为原料,一根毛竹做一把伞骨,确保伞骨的坚固与耐用;伞面则采用含有桑树皮的绵纸,此类绵纸韧性足,不易裂。

福州油纸伞可以经受烈日暴雨而不发泡、不爆裂、不脱骨、不漏水,还能承受强风不断骨,还能开合上千次伞面而不裂。



寿山石雕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其细腻的质地使手工艺人可极尽雕刻之所能,将细节刻画得极其细致。

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

寿山石雕广纳诗、书、画、意,涵藏其中,博采众长,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寿山石文化及其雕刻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让人们领略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艺术魅力。


软木画,其制作充分利用了软木本身质地轻软、纹理细腻、色泽温和的自然属性。一笔一刀,一榫一卯,皆具匠心。

以刀代笔,精雕细镂,软木画运用各种传统雕刻技法,雕镂出宛如中国画般细腻生动的景致。

同时,利用画框内的有限空间营造景物的立体化效果,可谓“从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
